1. <code id="s5qnc"></code>
      2. 屯墾戍邊70年 三五九旅傳承地如何“沙海播綠”見綠洲?

        2023-02-27來源:中國新聞網
        沙漠邊緣綠意盎然。(資料圖) 林國強 攝

          中新網烏魯木齊2月25日電 題:屯墾戍邊70年 三五九旅傳承地如何“沙海播綠”見綠洲?

          作者 戚亞平 林國強

          一首旋律優美、婉轉動聽的歌曲《南泥灣》,讓昔日八路軍三五九旅這支功勛卓著的英雄部隊“能戰斗、能生產”的事跡家喻戶曉。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是王震將軍對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歷史沿革最生動、最形象的概括。這也讓第一師阿拉爾市成為名副其實的三五九旅傳承地。

          第一師阿拉爾市位于阿克蘇河、和田河、葉爾羌河三河流域的沖積平原上,這里是塔里木河起源地。師部駐地阿拉爾市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近1100公里。

          建師70年來,當地各族民眾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接續植樹造林、補綠復綠,穩步開展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工作。一道道生態屏障讓這里變成“宜居、宜業、宜文、宜游”的美麗生態綠洲,生機盎然。

          三五九旅傳人沙漠邊緣再創“南泥灣”奇跡

          第一師阿拉爾市紅色印記厚重,前身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六軍團、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120師359旅、解放戰爭時期的一野一兵團二軍步兵五師。1949年挺進西北、解放新疆。

          1953年6月,2萬余名官兵就地集體轉業,整編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亙古荒原上拉開開發塔里木的序幕。

          2002年,國務院批復設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阿拉爾市,實行“師市合一”管理體制,由此進入大規模開發、建設阿拉爾的新時期。

          70年來,這支曾經番號為三五九旅的英雄部隊,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在“無疆野馬”塔里木河兩岸的不毛之地上搭棚壘灶、風餐露宿、挖渠修路、開荒造田,揭開了新疆兵團在南疆屯墾史上新的一頁,再創“南泥灣”奇跡。

        公益林得到有效保護?!×謬鴱?攝

          他們先后開墾沙井子和阿拉爾墾區,把戈壁沙漠變成阡陌縱橫的綠洲田野,實現人進沙退,建成全國第一個長絨棉繁育基地和紅棗、核桃之鄉,生態建設成績斐然。

          以被譽為“塞外江南”的軍墾新城阿拉爾市為例,建市21年來,該市人均綠地占有率已居全國前列,先后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

          2022年,阿拉爾市增設景觀小品16處,新改建綠化面積34.8萬平方米,實現“四季見綠、三季有花、兩季有果”。

          持續開展全民植樹 年降水量增加六成

          時下,第一師阿拉爾市天氣乍暖還寒,人們已在為今春的植樹造林工作做準備。

          植樹造林、恢復生態、持續改善周邊環境,是第一師阿拉爾市多年來向沙漠要效益、向沙漠要綠色的靶向目標,也是地處沙漠以及荒漠化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每年春秋兩季,第一師阿拉爾市各族民眾都會積極投身到植樹造林活動中,志愿者張淼就是其中之一。她說,植樹造林是造福子孫后代的事,只要生活在這里的人,都會自覺參與。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老一輩三五九旅軍墾戰士把戈壁荒灘建設成了綠洲,把‘不毛之地’變成了萬頃良田,他們這種精神是我們必須傳承的。”張淼表示,今后將積極參與植樹造林,當好“生態衛士”,為建設綠色家園貢獻綿薄之力。

          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第一師阿拉爾市累計投入資金3.49億元,完成綠化面積49萬余畝。

          已從事十幾年護林工作的十二團塔南鎮農發中心護林員李健軍回憶,剛工作那會兒,團場條田林網不健全,而且沙漠距離團部只有不到20公里,只要大風一來,就是黃沙漫天,地膜滴灌帶被吹得到處都是。

        建設沿沙漠邊緣寬100-400米、長84公里的大型生態防護林。(資料圖) 林國強 攝

          “作為護林員,我們更要管護好大家辛苦種下的樹苗,讓它們茁壯成長,變成林,守護好我們這一方水土。”李健軍說。

          據不完全統計,與建市之初相比,第一師阿拉爾市年降水量增加60%,春秋兩季風力強度大幅降低、刮風次數明顯減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植樹造林工程實施多年來,該師市城市綠洲已逐步向沙漠內部延伸,以綠洲外圍荒漠生態林、防風固沙基干林、綠洲內部農田防護林、居民區綠化林為主體的四級生態防護體系已逐步形成,沙漠邊緣多重生態防護屏障已經成型。

          持續推進林長制 森林面積已達229萬余畝

          近年來,第一師阿拉爾市穩步推進林長制,為當地生態治理持續向好打下堅實基礎。

          同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理念,采取社會資本同生態項目相結合的方式創新開展國土綠化,實施碳匯林種養一體化項目,推進重要生態領域執法督察,堅持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凸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那時候從年頭到年尾,經常刮大風,風一到,幾米外什么都看不清,一覺醒來被子上一層土,一摸臉全是沙子。”時至今日,85歲的趙世廉說起1954年進疆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他說,一到春耕春播,十風九災,抗災自救一直要持續到五六月份。

          2012年起,第一師阿拉爾市開始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工程,規劃建設沿沙漠邊緣寬100-400米、長84公里的大型生態防護林。

          到2022年底,該師市建立了由外至內梯次推進的“三位一體”(天然林、生態經濟林、生態防護林)林業生態防護體系,有效保護耕地300多萬畝。

          “樹種球”飛播試驗造林盡顯“科技范”

          2022年底,第一師阿拉爾市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荒漠化區域成功進行5萬畝“樹種球”飛播試驗造林工作。

        居住區被綠色環繞。(資料圖) 林國強 攝

          當地自然資源部門表示,這是在中國荒漠化區域首次運用“樹種球”形式進行大面積飛播試驗造林。

          此次飛播造林針對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自然環境條件,是大面積造林、修復沙漠區域生態的一次嘗試,可為當地綜合治理恢復荒漠化區域植被積累寶貴經驗。

          “來到荒漠化區域進行飛播造林,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缺水。”負責飛播造林工作的中碳森林資源(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欣鵬說,因此他們撒各種各樣的植物種子,哪怕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有1%的成活率,就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為適應塔克拉瑪干沙漠荒漠區域干旱少雨的惡劣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科技人員把胡楊、紅柳等耐干旱、耐鹽堿樹種和草籽用紅黏土、椰糠、有機質等,進行混合包衣處理制成“樹種球”。

          紅黏土可為種子提供較好的土質環境,椰糠具有蓄水保水功能,遇到下雨可快速吸水并鎖住水分,為種球內種子萌發提供有利條件。

          飛播造林在中國已具備較為成熟的技術,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作業區域精準等優勢特點。

          “短期計劃是5年之內在阿拉爾市周邊完成大約30萬畝的飛播造林任務。”王欣鵬表示,爭取在塔克拉瑪干北緣這座城市取得成效,為整個在沙漠地區造林積累一定經驗,進一步減緩土地荒漠化進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