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de id="s5qnc"></code>
      2. 從“一抹綠”到“連片綠”的巨變(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2023-02-27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地處南疆地理中心的阿克蘇地區,境內分布著數量眾多的冰川,融雪為流經這里的河流提供充足補給,使它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孕育了全國重要的棉花產區。坐落于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的區位,又決定了這里的生態系統極度脆弱和敏感。

          自37年前在柯柯牙種下第一棵樹開始,阿克蘇人便一直奮斗在生態環境治理的征途上,終于創造出“戈壁成綠洲”的綠色奇跡。如今,阿克蘇地區正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開啟建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新篇章。

          打造柯柯牙“升級版”

          雨水節氣已過,天氣一天比一天暖和。阿克蘇地區從城市到鄉村,踏青尋綠的人漸漸多起來。游客在阿克蘇國家濕地公園游覽時,常常見到群鳥從水面飛起,有白鷺、綠頭野鴨、麻鴨……此時,若站在高處眺望,便會看到這樣的景象:一條條綠色長廊和穿城而過的水流,將這座城市點染得生機盎然。

          誰能相信,30多年前,這還是一座飽受風沙肆虐的城市。上世紀80年代,每當沙塵暴起,即便緊閉門窗,也會遭遇“一碗米飯半碗沙”的窘況??驴卵?,阿克蘇地區首府阿克蘇市城區和溫宿縣城風沙的主來源地,在那里,居民們一年中竟有1/4時間在沙塵中度過。

          1986年,阿克蘇地委發動全社會力量挺進戈壁,人工治沙。水源短缺、地表堅硬、鹽堿厚重……這片土地曾經歷過無數次的造林失敗,“春天一片樹,秋天一捆柴”。爆破、抽水泡地,用鐵鍬、錘子砸,用十字鎬挖,阿克蘇人毫不吝惜地在荒漠上砸下汗珠,終于讓這片土地擺脫了“年年種樹年年荒,年年種樹老地方”的魔咒。

          走進位于溫宿縣的柯柯牙紀念館,一組形成鮮明對比的衛星遙感影像圖,讓人震撼:曾經荒蕪蒼涼的柯柯牙實現了從“一抹綠”到“連片綠”的巨變。

          不僅是柯柯牙,“連片綠”在阿克蘇地區接連涌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阿克蘇地區相繼完成柯柯牙、阿克蘇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生態治理、空臺里克荒漠綠化、艾西曼區域百萬畝荒漠綠化5個“百萬畝”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

          2021年,為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阿克蘇地區申報“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區(阿克蘇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成為“十四五”期間全國第一批、新疆第一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期限3年。

          “‘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將把前期的綠化成果串聯起來,打造柯柯牙的‘升級版’。”阿克蘇地區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科科長王海東說。

          奏響生態治理“合奏曲”

          天山南脈,庫瑪拉克河與托什干河汩汩而出,一路逶迤而下,在溫宿縣附近挽起手來,匯成阿克蘇河,滔滔奔向塔里木河,一路閱盡高山、荒漠、平原、綠洲、良田……

          阿克蘇河是塔里木河上游最重要的一條源流,也是唯一一條常年向塔里木河輸水的河流,補水量占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總補給量的七成以上。塔里木河流域涵蓋了我國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的絕大部分,不僅創造了塔里木盆地燦爛的古代文明,也是保障新疆經濟發展、自然生態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命線。修復治理好阿克蘇河流域的生態,對保障塔里木河流域乃至全疆的生態安全至關重要。

          阿克蘇河流域地形復雜多變,涉及冰川、雪山、荒漠、森林、草原、農田等多種生態類型。“若只是‘就山論山,就水論水’地進行治理,那只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必須統籌規劃系統解決,才有可能徹底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推動當地綠色發展。”阿克蘇地區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楊勇表示。

          “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覆蓋阿克蘇河全流域,改變過去單一治山、單一治水的傳統模式,將山水林田湖草沙視為共同體,統籌考慮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和左右岸,實行一體化修復,包括防風固沙能力提高、綠洲生態安全保障、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林草生態涵養功能提升、生命共同體治理能力提升5大類工程、35個子項目。“這項工程的組織實施由過去的‘九龍治水’、多部門‘獨奏’,轉變為統籌力量、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將推動阿克蘇在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上邁入新階段。”楊勇說。

          生態畫卷再添錦繡

          經歷冬歇,位于溫宿縣的環城坎坡生態修復工程項目施工現場,重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挖掘機、鏟車、推土機、運輸車等正同時作業。

          環城坎坡位于阿克蘇市到溫宿縣之間,對著衛星地圖,王海東細細講解:長達34.3公里的環城坎坡,由因風沙侵蝕山體而形成的座座高坎組成,坎坡上幾乎寸草不生,且極易發生崩塌。從地圖上看,它就像一道黃色的“傷疤”,刻在阿克蘇地區大地上,也刻在當地人心里。環城坎坡靠近城區,對溫宿縣城形成半包圍之勢,既會帶來風沙,又有安全隱患,給當地群眾生活帶來極大影響。

          溫宿縣環城坎坡生態修復工程是“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35個子項目之一,也是“重頭戲”之一。通過對坎坡進行削坡、平整、建設生態廊道,這道困擾當地百姓多年的“傷疤”,將成為人們休閑的綠帶。不僅如此,這一生態修復工程還將實現與溫宿縣故城文化旅游區項目的“無縫對接”,讓生態修復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大地回春,農事正興。分布在阿克蘇大地上的干渠、支渠、斗渠、農渠、毛渠,如條條毛細血管,晝夜不停地將阿克蘇河水輸入塊塊農田、座座果園,保障春灌春耕的順利開展。

          度過了一個忙碌的阿克蘇蘋果銷售季,果農侯佳正在果園內侍弄蘋果樹,迎接下一個豐收。在阿克蘇種蘋果已有20年,侯佳親眼見證了阿克蘇生態向好的歷程,也成為了阿克蘇好生態的受益者:“土地綠了,環境美了,鄉親們富了。”

          2021年“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以來,植綠、治污、填坑、整地、固沙……侯佳發現,越來越多的戈壁灘變成果園,廢棄礦坑被平整為播撒希望的農田,河流沿岸“長出”片片生態休閑綠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生態效益正在逐步顯現。”楊勇說。

          截至2022年底,阿克蘇地區已完成生態保護修復1760平方公里,礦山生態修復9.9平方公里,修復河道岸堤363公里,完成林草等植被覆綠10538公頃,完成土地整治18000公頃,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38公頃。

          擺在王海東面前的施工進度圖顯示,3月,柯柯牙河下游胡楊林提質增量生態保護修復和柳源片區河道治理2個子項目將開工,為這幅山清水秀、林茂田豐、湖凈草綠、沙穩冰潔的壯美阿克蘇生態畫卷再添一筆。

          此刻,阿克蘇大地上大河奔涌,映照著兩岸的盎然生機。林木蒼莽,正翹首迎接春風的吹拂。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年02月25日第 01 版)